8/4/2025
美国经济软着陆,降息预期反复,美元震荡;美股AI与电力板块强势,小盘股承压;中国反内卷政策聚焦新能源等出口行业,商品价格支撑位抬升,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空间有限,资金转向防御性资产。
中国及全球经济市场分析会议要点
美国市场分析
经济与货币政策
- 美国经济自6月底以来整体趋勢未發生大的變化
- 总量经济软陆和AI方向獨立景气的定调保持不变
- 劳动力市场仍处于偏强状态
- 申请失业金人数和4.2%的 unemployment rate 显示平緩着陆
- 联储仍关注通胀,7月联储会議定调与前两个月保持一致
- 市场对降息预期反复
- 基线为9到10月份有1到2次降息
- 存在过度交易的预期情况
- 6月底预期7月降息,后因非农数据证伪
- 7月15日因日本大选结果预期美元黄昏
- 上周因软数据预期9月不降低息
- 周五非农数据后又转向预期降息
- 美元指数从季度左右看
- 若9到10月降息,预计维持震荡
- 压力位在103到103.5
- 下限为6月底的97左右支撑位
- 年内低点或已出现
- 美债方面
- 短债波动小,长债波动大
- 近期海外资金对美国长债配置意愿有所恢复
- 若进入正常软着陆降息区间,长债或有向下修复空间
- 9到10月美债供应量增加或带来配置机会
股市结构与板块
- 美股强于其他非美市场,呈现强者更强格局
- 头部企业高景气难以传导至腰部和低位企业
- 美股主要抓手为AI加电力集群,消费等其他板块关注度较低
- AI领域存在资本开支增加但裁员也增多的情况
- 道指未创新高,存在前高压力
- 周五跌后接近6月24日缺口位置
- 该位置是前期抢跑降息预期后AI证伪补跌的起始点
- 目前多空意义不大,需跟随数据
- 罗素2000等小票未出现类似去年8月因降息预期的反弹
- 因当前降息预期对中小企业景气帮助有限
- 且未到经济衰退需大规模QE刺激的程度
- 资金仍倾向分子景气的AI等板块
非美市场与国内经济分析
非美市场整体情况
- 4月7日关税落地后,全球权益市场从4月3日-4月初的低点反弹并超过当时新高
- 形成“强现实弱预期”格局
- 6月底7月交易全球共振复苏预期(欧洲财政刺激、中国财政转向等)
- 但因其他国家快速与美国达成协议(除中国外主流国家签署协议)
- 关税对非美分子冲击大,权益市场超涨后回落
- 中国在全球主要大国中分子相对韧性更强
- 因执行严格货币财政纪律
中国经济基本面与政策
- 国内经济分子阶段性偏强
- 港股自去年开始见底,港股互联网完成内卷,各企业回归自身业务
- 国内价格指数方面
- 若剔除煤炭和电力消耗及价格下跌因素,今年整体价格指数并非极度悲观
- 当前政策定调“托而不举”
- 政府优先托房价和股市
- 地产价格下滑因信贷利率极低,对经济和居民消费影响减弱
- 政治局会议后,地产倒迫政府出大招的置信度下降
- 经济下行摆脱地产影响,地方政府财政逐渐摆脱土地财政依赖
- 国内反内卷政策核心思路
- 限制新增产能,以时间换空间
- 依靠需求自发上涨推动价格指数健康回升
- 而非大规模财政刺激
- 当前商品价格底逐渐形成,政策已着手干预价格
- 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处于储备状态,有底气应对后续价格下行
国内行业政策与机会
- 反内卷政策重点在需求足够强的新兴行业
- 新能源(新能源汽车出口强劲,电池领域全球领先,储存等新方向带来估值支撑)
- 光伏(行业并购重组提高集中度)
- 锂电(自动开工拐头)
- 限制国内内卷、避免给他人做嫁的供给侧政策更易见效
- 传统行业如钢铁,已度过内卷阶段
- 全国247家钢厂上周盈利率达70%(22年同期最高)
- 在未限产情况下实现,需求稳定(地产用钢占比从20年40%降至15%)
- 供应端稳定,结构上汽车用钢、造船板、特钢比例提升
- 头部企业(宝武、华凌、鞍钢)可维持稳定盈利
- 1亿吨粗钢产能约束类似电解铝产能限制,能维中低ROE分红
- 当前宝钢股息率约3%,或有提升空间,PB约0.7,存在修复至1倍的可能
- 行业整体处于寻找新供给平衡中枢横盘的状态
- 反内卷政策重点在需求足够强的新兴行业
商品与债券市场分析
商品市场
- 商品分水岭为7月15、16日
- 此前交易反内卷政策预期扭转螺纹预期
- 之后受墨脱事件影响,开始交易供需双击
- 基本面差的品种(玻璃、纯碱、氧化铝)因预期炒作上涨20多个点后回落
- 基本面稳定的品种(铁矿)7月15日后停止上涨
- 商品整体不看新低,工业品价格锚点煤电价格支撑中枢抬升
- 动力煤从6月最低唐山港口价600块左右涨至650-660
- 调整幅度小,远期或缓慢上行
- 交易旺季和超产约束逻辑,需回归基本面,逢低配置有基本面的品种
中国债券市场
- 国内债券市场年初至今降了10个BP,但国债预期已降很多
- 核心是博弈基本面,经历YY利率、信用债后,在反内卷托底逻辑下寻找中枢
- 当前中债资金池持续失血,短期买老券多为防守状态
- 十年期国债利率或一次上行五六个BP,空间收窄
- 下周国债若反弹或为较好离场点
- 市场对债市收益预期降低,前两年高收益为阶段性非正常状态
- 当前银行等机构对中债企稳预期与盘面反馈存在矛盾
- 港股破净银行因前期溢价过高,在增量资金撤离后开始修折价
- A股银行表现相对较好
市场交易与资金流向
资金再平衡与市场情绪
- 周五黄金与美债反馈一致,资金从权益向黄金和债转移
- 进行股债再平衡,因对冲基金6月后美股仓位加满
- 将美债从超配降至均衡配置,溢出资金流向黄金和美债
- 全市场动量品种特征衰竭,金融和药两大集群回调
- 应用端品种超跌反弹,本质是沿微盘股进行舆情交易
- 缺乏实质性基本面突破
微盘股与板块轮动
- 微盘股是当前反内卷最大受益者,量化资金配置最多
- 其炒作依赖舆情传播和坐庄,与港股创新药和CXO等非微盘股板块脱钩
- 微盘股资金池枯竭时或面临回调
- 中药板块需区分传统中药与创新性品种
- 当前中药炒作部分属于微盘股逻辑
- 市场交易风格偏向超跌反弹
- 如美团发公告、阿里受美股影响等
- 动量品种如券商、创新药、CPU等出现涨不动或高波状态
- 处于动量秩序形成后骗入资金接近尾声,或面临逆转
Q&A
Q:与6月底相比,美国当前经济趋势有哪些变化需要校准?
A: 从6月底到7月份,美国经济趋势整体呈现先冲后震荡,最终回到起点的特征,基线未发生大的变化。具体表现为美元指数经历探底反弹、回调再反弹的波动,核心源于市场对降息预期的反复博弈:
- 6月底至7月初:市场因大行剧透美国经济疲软、票委释放降息信号,激进预期7月降息,美元指数一度跌至107以下;但6月非农数据超预期强劲,迅速证伪7月降息预期,叠加日本信息扰动,美元探底后反弹
- 7月中:日本大选结果良好推动日元企稳,美元回调,市场再度预期“美元黄昏”
- 7月底至8月初:美国初申失业金、ADP就业等软数据显示经济韧性,市场先预期9月不降息(推迟至10月),后因8月非农数据又转向认为“越来越能降息”
- 核心结论:市场对降息时间的过度演绎(从7月到9-10月的反复博弈)属于“自我加戏”,实际基线仍是9-10月可能有1-2次降息,美国总量经济软着陆及AI独立景气的定调未变
Q: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整体状况如何?
A: 根据鲍威尔在7月联储会议的定调,当前美国经济核心特征未变:
- 劳动力市场:仍处于偏强状态,尽管非农数据可能存在争议,但初申失业金人数和4.2%的失业率显示其处于平稳缓慢着陆但未崩溃的阶段
- 通货膨胀政策:联储继续重点关注通胀,不会为单纯拯救就业市场而忽视通胀风险,政策基调与6月会议一致
Q:美股市场结构(如不同指数表现)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?
A: 美股市场结构呈现分化的特征,核心驱动逻辑集中于特定板块和指数:
- 分子端核心抓手:市场关注度主要集中在AI和电力,其他领域(如消费)关注度较低
- AI板块存在“AI Capex越激进,裁员相对越多”的现象
- 指数表现差异:
- 道指与罗素2000:道指未创新高,受前期高位压力,周五下跌后接近补6月24日缺口,当前位置处于相对公允水平,需“走一步看一步,跟着数据走”
- 纳指:作为分子端(成长股)代表,其波动与AI景气度及降息预期直接相关
Q:为何近期美股未出现纳指下跌时罗素2000(小票)反弹的反转效应?
A: 美股未出现小票反弹的反轉效应,核心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分母端刺激及经济传导机制不畅:
- 降息刺激有限:即使市场预期降息100多个基点,对中小型企业景气度的实际帮助较为有限,当前景气主线仍集中于大型企业
- 经济传导受阻:美国经济呈现“强者更强”格局,头部高景气无法向腰部及以下企业传导,小盘股缺乏基本面支撑
- 分母端约束:尚未出现美国经济“肉眼可见即将进入衰退”并触发联储200-400个基点级别的极速QE,小盘股估值难以提升,资金更倾向于追逐“分子仍景气”的AI等板块
Q:美国创新药研发的趋势如何?CRO企业的景气度有何变化?
A: 美国创新药研发呈现触底反弹趋势,CRO企业景气度结构性回暖:
- 美国创新药研发:连续回落两季度后触底,25年Q2开始出现阶段性回升,主要因药企研发端重新回暖,与融资端改善、VC/PE资金等因素关联度较低
- CRO企业景气度:23年Q4至25年Q1-Q2持续阶段性回落,25年Q2部分CRO企业开始上调预期,海外CRO企业上调预期的结构性特征明显,反映药企研发回暖
- 核心驱动因素:26年头部MNC专利悬崖到期(持续3-4年,每年约1000亿销售规模)及关税不确定性落地,提振海外biotech研发预期,带动CRO回暖
- 整体判断:药板块虽景气度不及AI,但结构上已出现触底反弹迹象
Q:当前影响创新药板块的核心因素是分子端(微观基本面)还是分母端(如美联储降息)?
A: 当前创新药板块呈更多自下而上的状态,分子端(微观基本面)的影响大于分母端(如美联储降息):
- 各家药企不断上调业绩,与AI早期状况类似,推动景气度触底回升
Q:联合健康业绩指引较差的原因是什么?与美国集采有何关联?
A: 联合健康25年及26年业绩指引较差,与美国集采及自身问题相关:
- 美国集采:大药企法案落地后,Medicare与Medicaid的开支将确定性削减(为美国财政支出大头,占比已接近50%),导致其面临明确的负Alpha
- 自身问题:存在被调查的“肮脏勾当”,叠加自身销售费用问题,进一步加剧业绩压力
- 市场反应:当前股价下跌不仅反映业绩端压力,更多是估价层面的下调,对冲基金将其作为空配标的具有合理性
Q:周五资金是否从权益市场流向黄金和债券?原因是什么?
A: 周五资金呈现从权益市场向黄金和债券流动的趋势,属于股债品种的再平衡:
- 资金流动特征:尽管纳指日内有阶段性反弹,但资金持续流入黄金与美债,罗素2000未出现明确反弹(缺乏分子端支撑)
- 驱动因素:对冲基金在6月后已将美股市值仓位加至较满水平,当前将美股仓位从超配调整为均衡配置,溢出资金转向黄金和美债,符合市场叙事尾声阶段的特征
Q:全球共振复苏是如何形的?当时市场对未来有怎樣的预期和交易行为?
A: 全球共振复苏的形成涉及全球所有非美市场,当时数据表现良好且未来预期乐观:
- 欧洲有财政刺激预期,美国8000亿法案落实后,市场看到分子远期从紧财政到宽财政的180度转变,给了投资者信心
- 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九月份降息,并提前抢跑,交易全球景气度共振向上的行情
Q:中国经济是否处于通缩螺旋?当前通缩趋势有何变化?
A: 中国过去两三年一直处于通缩螺旋(价格下跌→企业亏损→居民盈利下降→需求不足→价格继续下跌)。但目前价格指數已快速从通缩螺旋中拉出,通缩小的底部已经确定
Q:中国国内政策的核心定调是什么?“托而不举”具体指什么?
A: 国内政策的核心定调基线方向是托而不举。即经济虽面临下行压力,但政府优先插手房價和股市进行托底,避免经济过快下滑,但不会通过强刺激政策大幅推升经济:
- 例如,股市在政策托底后有所回升,房價虽仍下跌,但因信贷利率已降至极值,其对经济下行和居民消费的影响已不显著
- 再次出台强刺激政策转经济预期的置信度下降
Q:中国经济摆脱地产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?
A: 中国经济已摆脱地产影响,主要体现在:
-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度下降
- 地产泡沫风险已被锁住,不会再对经济造成显著冲击
- 这是当前敢于推进反内卷政策的核心原因
Q:中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核心政策思路是什么?
A: 中国应对产能过剩的核心思路是以时间换空间,即通过限制新增产能,依靠需求自发的阶段性上涨,推动价格指数呈现更健康的状态,而非依赖政府大規模财政支出拉动价格
Q:政治局会议未提及“反垄断”,实际政策思路是什么?
A: 政治局会议未提及“反垄断”,实际政策思路并非针对传统行业推动涨价,而是在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去除低价无效竞争,主要针对非传统行业,而非给传统行業涨价
Q:后续政策改革的核心逻辑是什么?重点关注哪些行业?
A: 后续政策改革的核心逻辑是限制国内内卷、避免给他人做嫁衣,重点关注需求足够强且能出口的行业,如新能源(包括新能源汽车、电池、储能等):
- 这些行业全球竞争力强,出口表现突出
- 且通过限制供给侧可优化盈利
Q:钢铁行业的当前定性及基本面情况如何?
A: 钢铁行业经历长期产能出清,周期接近拐点,存在基本面拐点,其定性为寻找新的供给平衡中枢并横盘:
- 盈利稳定性:目前全国247家钢厂盈利率达70%(22年同期最高水平),需求稳定(地产用钢比例从20年的40%降至15%),供应端供应链稳定
- 未来重点在于利润能否在当前中枢更长时间稳定
- 结构调整:汽车用钢、造船板、特钢比例上升
- 头部企业盈利:宝武、华凌、鞍钢等头部企业产能可维持稳定持续盈利
- 1亿吨粗钢产能约束与电解铝4500-4400万吨产能约束性质类似,支撑供需平衡
- 股息率:宝钢今年股息率约3%,未来有提升空间,具备红利品种属性
Q:7月15日后商品市场的交易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?
A: 7月15日前商品市场主要交易反内卷政策预期,扭转了螺纹钢等品种的预期;7月15日后,市场开始交易“供需双击”,但资金流向基本面最差的品种(如玻璃、纯碱、氧化铝),推动其价格猛涨20多个点,之后因缺乏基本面支撑,价格回归现实,但回调不会创出新低,有基本面支撑的品种与无基本面支撑的品种将出现分化
Q:工业品价格的底部支撑位有何变化?
A: 工业品价格的底部支撑位逐渐抬高,结构稳定:
- 其最基础的价格锚点是煤和电,动力煤价格从6月份最低的600元/吨(唐山港口价)上涨至650-660元/吨
- 调整幅度小,支撑中枢抬升稳健
Q:未来一个季度美元走势如何?
A: 美元未来一个季度既无红利也难重新走牛,将维持相对振荡:
- 美元指数共识压力位为103到103.5,因4月10日大摩利法案超预期导致美元破位阴线,打破长期中枢支撑
- 下限为6月底的97左右,该超跌低点已被证伪(美联储7月降息预期落空,年内预计仅1到2次正常降息)
- 美元年内低点已现,预计不会再深跌
Q:对美债长债的配置有何看法?
A: 长债可考虑偏乐观配置,建议多配:
- 供给压力下的配置机会:9到10月美囯债供应量将上行,若带来供给压力,长债可多配
- 市场波动特征:美国短债今年波动小,长债此前经常上蹿下跳,但近期已从短消化转向平臺化修复
- 资金配置意愿恢复:海外资金对美国长债的配置意愿有所恢复,抛售情况改善
- 若美国进入软着陆降息区间,长债继续向下修复仍有空间
Q:市场对短期老券投资的看法如何?
A: 市场对短期老券投资普遍持防守态度:
- 因近基本面不支持利率下行,十年期国债利率一次上行五到六个BP比较确定
- 可操作空间越來越窄,中债资金池持续失血的趋勢尚未改善
- 大家都是在防守
Q:为何市场反饋与“利好红利、高股息”的叙事不一致?
A: 港股破净银行之前被炒出溢价,折价率基本小于25%,增量資金退出后开始修复,导致近期A股银行走势好于港股银行(如农行创新高)
- A股银行可能受量化资金影响,红利资金池整体仍然处于防守状态
- 资金躲进联通、电信、石油等标的暂时难以退出收益
Q:今年国债市場的核心特征是什么?
A: 今年年初至今利率仅降了10个BP,但国债预期已降很多:
- 债券市场核心是博弈基本面,先YY利率,再YY信用债,一圈博弈后发现“托底逻辑讲不下去”,大家仍在寻找中枢
Q:当前美债长债的配置机会是否值得关注?
A: 美债长债的配置机会值得关注:
- 供给压力下的配置机会:9到10月美债供应量将上升,若带来供给压力,长债可多配
- 市场波動特征:美国短债波动小,长账此前经常上蹿下跳,但近期已从短消化转向平台化修复
- 资金配置意愿恢复:海外资金对美国长债的配置意愿有所恢复,抛售情况改善
- 若美国进入软着路降息区间,长债继续向下修复仍有空
Q:市场对短期老券投资的防守态度是否持续?
A: 市场对短期老券投资的防守态度持续:
- 因近基本面不支持利率下行,十年期国债利率一次上行五六个BP比较确定
- 可操作空越来越窄,中债资金池持续失血的趋勢尚未改善
- 大家都是在防守
Q:当前市场对“强现实弱预期”的理解是否一致?
A: 当前市场对“强现实弱预期”的理解存在分歧:
- 全球权益市场从4月3日-4月初的低点反弹并超过当时新高,形成“强现实弱预期”
- 但市场对政策预期的反复博弈导致情绪波动,实际基本面未发生根本变化
- 需要结合数据和政策动向综合判断
Q:当前美债长债的配置逻辑是否发生变化?
A: 当前美债长债的配置逻辑未发生根本变化,但存在结构性调整:
- 海外资金对美国长债配置意愿有所恢复,抛售情况改善
- 美债供应量增加可能带来配置机会
- 若进入正常软着陆降息区间,长债或有向下修复空间
Q:市场对“托而不举”政策的执行效果是否显现?
A: 市场对“托而不举”政策的执行效果逐步显现:
- 政府优先托房价和股市,避免经济过快下滑
- 但不会通过强刺激政策大幅推升经济
- 地产价格下滑因信贷利率极低位,对经济和居民消费影响减弱
- 政策提前动手托住价格,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处于储备状态,有底气应对后续价格下行